教务处介绍
 
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解读
 

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解读

1.16号文的全称是什么?
16号文全称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高[2006]16号文件的主要精髓可以简单用8个字来概括,这8个字是什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3)以“应用”为主旨,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为体系;
(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5)“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6)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4.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有哪些?
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有: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
5.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什么上?
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6.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是什么?
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高等职业院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特别是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招生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稳定,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7.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8.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专业课专任教师要强调什么水平的提高及增加什么样的工作经历(也就是“双师”素质)?
专业课专任教师要强调技能水平的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也就是“双师”素质)。
9.高职院校应如何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10.高职院校应如何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11.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12.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措施是什么?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第二,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第四,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3.如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4.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措施有什么?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二,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第四,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15.如何加强教材建设?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以加强教材建设。
1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三个关键环节是什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17.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什么?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8.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19.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1)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3)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如何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1)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2)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3)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21.高职教育的特色内涵主要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
(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
(6)建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7)建立以就业率、就业质量、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机制。
22.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完善?
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3.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什么?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通过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五种能力。
24.高职院校如何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之一就是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